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内蒙古正以 “超级充电宝” 提质扩容为抓手,加速构建新型储能产业高地,成为全国首个新型储能装机突破千万千瓦级的省区。 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是应对新能源波动性的关键举措,更标志着内蒙古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上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创新:全国首创容量补偿机制 内蒙古率先出台全国最高标准的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政策,2025 年补偿标准达 0.35 元 / 千瓦时,补偿期限长达 10 年。 这一政策直接解决了储能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痛点,首批近亿元补偿款已于 5 月支付到位,极大提振市场信心。 在此基础上,蒙西电网构建 “容量补偿 + 现货交易” 模式,蒙东电网探索 “容量补偿 + 辅助服务” 机制,形成灵活多元的盈利路径。 政策红利下,2024 年全区新增储能装机 708 万千瓦,同比增长 246%,总规模突破 1000 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 1/5。 项目攻坚:多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电化学储能规模化落地 远景蒙新集团锡林郭勒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已并网,阿拉善盟阿拉腾敖包项目加速建设,采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实现长时储能。 鄂尔多斯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内首台套 “绿电 + 储能 + 化工” 一体化装置,将光伏发电、全钒液流电池与煤化工深度耦合,年发电 360 万度,节省电费近百万元,同步实现废水零排放。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 乌兰察布化德 60 兆瓦 / 240 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成功并网,采用全球首创的宽滑压技术、高寒地区专用装备和地下储气库联合运行模式,关键设备 100% 国产化,申请专利近百项。 该技术自带转动惯量和构网功能,可有效支撑新能源高比例并网。 颠覆性技术示范先行 鄂尔多斯实验室研发的 “沙子热力电池” 取得突破,利用电磁感应技术将沙子转化为储热温度达 600-1500℃、循环效率超 90% 的储能介质,中试装置已全流程贯通运行,为百兆瓦级工业示范奠定基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 针对沙戈荒地区风光发电特性,开展系统研究以提升电网稳定性。 产业集群:全链条协同发展 内蒙古已形成覆盖 “原材料 - 电芯 - 系统集成 - 电站运营” 的完整产业链。卧龙包头储能年产能 1.5 吉瓦时,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日产电芯超 3 万颗,80% 产品出口欧美。 赣锋锂业、比亚迪、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纷纷落地,储能系统产能可支撑 2850 万千瓦时装机需求。 包头市提出 3 年打造 500 亿元储能产业集群,鄂尔多斯计划 2025 年储能装机占新能源 10% 以上。 能源转型与经济升级双轮驱动 新能源消纳能力跃升 2024 年全区新能源弃电率降至 3% 以下,新型储能通过 “削峰填谷” 提升电网调节能力,支撑风电、光伏装机突破 1.2 亿千瓦,占电源总装机 55% 以上。 绿色工业革命实践 储能与化工、冶金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鄂尔多斯 “绿电 + 储能 + 化工” 项目使煤化工产品绿色附加值提升 20%,并填补该领域大容量储能技术空白。 全区计划建设 11 条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动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与储能协同开发。 区域经济赋能效应 储能产业带动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关联产业发展,预计 2025 年可创造就业岗位超 5 万个。 乌兰察布市凭借 435 万千瓦获批储能项目,成为全国储能装备制造集聚区,电芯、储能变流器产能居全国前列。这场 “超级充电宝” 的提质扩容,不仅是内蒙古从 “能源输出” 向 “能源服务” 转型的关键一步,更将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复制的 “内蒙古方案”。 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内蒙古正以储能为支点,撬动能源革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杠杆。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