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
储能中国网获悉,近日,由中信泰富能源有限公司所属新力时代投资建设的国家低碳冶金技术攻关试点项目——靖江特殊钢有限公司“风光储”绿色低碳能源介质供给项目成功并网。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120MW/240MWh构网型高压直挂储能系统的设备总承包,用高铁品质构网变流技术与系统集成技术成功助力靖江特殊钢有限公司打造国内首个近零碳炼钢示范工厂,为钢铁行业智能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效样本。 该项目落地,标志着中信泰富能源与中车株洲所工商业领域强强联合拉开序幕,双方后续将在用户侧新能源项目上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 为完成项目高速并网要求,中车株洲所在锁定技术要求后,45天内完整交付了120MW/240MWh构网型高压直挂储能系统设备,携手能建江苏院将36MW分布式光伏及16.8MW陆上风电供能系统融合,进行综合能源供应。通过构网型储能稳定电网及快速响应能力,攻克了冲击性炼钢负荷和波动性强的新能源耦合难题,使能源在时间与空间上更优匹配,提升能源协同效率和碳减排水平,实现高效稳定生产与绿色低碳目标并行。 01零碳园区打造 综合能源构建韧性微网,保障新能源供电稳定性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例钢铁行业构网型风光储一体化微网示范项目,预计每年可提供0.75亿千瓦时的绿电,降低碳排放6.24万吨。项目通过风、光、储协同耦合电炉负荷的方式,提供覆盖全流程的能源解决方案,助力靖江特钢塑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名片。 围绕电炉短流程的连续化生产,项目在园区侧部署构网型储能,目标指向三点:稳电能质量、提绿电占比、保产线连续,将园区电网构建为“可自治、可并网、可切换”的韧性架构,让绿电从“不确定性供应”走向“稳定、可控、优质供应”。 02技术亮点 电能质量、绿电消纳成为零碳园区痛点 钢铁冶炼作为典型的高载能、冲击型负荷,对电网的稳定性与供电可靠性提出高要求,解决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对连续生产的制约,是实现高比例绿电供应的关键。光伏风电与用电负荷的不匹配性,制约了新能源进一步消纳,储能的电力电量调节性能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构网型储能将成为高品质高消纳新能源微电网的不可或缺部分。 高压直挂架构,斩断效率与成本的“枷锁” 中车株洲所自主开发的高压直挂储能系统通过H桥模块级联,在交流侧合成35kV电压。该技术省去变压器,大大缩短能量路径,系统电流更低,线路损耗更小,系统循环效率轻松突破 92%,相较于常规低压储能,效率提升6%。同时减少土建与设备投资,240MWh储能全生命周期内可为业主增加收益约4800万元。 构网型储能,微电网的稳定器 构网型储能主动生成稳定电压与频率,相当于“稳压器+独立电源”的合体,系统具备3倍10S构网能力,在炼钢大负荷设备启动等冲击工况下,以其直挂电网特性,可实现20ms内快速响应,提供瞬时功率支撑与母线电压稳定,确保电能质量与生产连续性。 性能跃迁,毫秒级并离网切换,10秒黑启动 高压级联直挂电网,电气距离更近,过载潜力更强。系统单机容量最大达到45MW,外部电网失电时,能够在100ms内实现毫秒级并离网平滑切换,构建独立稳定高压微网;具备10秒极速黑启动能力,无需依赖外部电网,系统可自主构建稳定高压微网,从零到有、秒级恢复供电,保障钢铁高负荷产线零中断、零损失。 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释放构网型储能100%潜力 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为构网型储能提供“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运行框架:基于气象与出力预测优化充放策略,将本地绿电消纳率从不足70%提升至95%以上,年增发绿电效益超千万元;在异常时触发安全模式,快速切换构网维持;实现储能系统全状态感知与策略化调度,有效降低人工干预需求,运维简化率达到90%以上。 03多元收益与行业突破 构网型储能释放容量、调节与电能质量多元价值 构网型储能收益结构清晰:每年可提升绿电消纳16800万千瓦时的显性收益;稳频降冲击带来减少停产与设备损耗的隐性收益;叠加绿电交易与绿证,实现“降本+增收”的双通道回报,企业从“用电成本中心”迈向“电力资产经营”。 下一步,以园区为节点接入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在越来越注重系统稳定性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释放容量、调节与电能质量价值。 靖江特钢模式:构网型储能赋能高能耗园区零碳转型 近期将在更多园区复用靖江特钢经验,巩固“园区自治+多能协同+碳账本”能力;以“标准化硬件组合+场景化控制策略+园区级调度接口”的交付三件套高效高质量交付服务高能耗园区;以更先进的储能系统构架及技术,把“电能质量”、“系统韧性”打造为可交易资源。构网型储能助力微电网降低大电网依赖性,在“源—网—荷—储—碳”协同中兑现动态增容、局部自治与高比例绿电消纳,成为工业零碳与电网现代化的关键基础设施。 构网型储能领航者:中车株洲所的经验与愿景 中车株洲所将源自轨道交通领域深厚的高压变流设计、多电平变流拓扑开发及超20年高压变流设备工程应用经验,成功运用至储能领域,推出了构网型高压直挂储能系统,最终实现了从“轨交心脏”到“储能经脉”的技术贯通。 截至2025年9月,中车株洲所构网型储能并网容量累计达到3GWh,中标容量达到5GWh,西藏阿里全球首个高海拔构网型储能电站、江苏靖江全国首个用户侧储能高压级联构网型储能电站等多个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公司进一步验证了在极端环境与复杂工业场景下提供高可靠性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的能力。 展望未来,中车株洲所将继续深化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工业零碳发展贡献更多关键技术。 |
上一篇:智光电气:拟收购智光储能全部或部分少数股权 做强做大储能业务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