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隆基李振国:“光伏+储能+氢能”的多元协同成为构建韧性零碳能源体系的关键

2025-11-19 20:44:53 来源:隆基绿能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巴西本地时间11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仍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的帕拉州首府贝伦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科技公司,隆基深度参与这场全球最重要的气候大会,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先生发表了“超越光伏,构建坚韧的零碳世界”的主题演讲。

  李振国表示,过去十年间,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超90%,已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最经济的电力来源,为加速能源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经济基础。在全球升温逼近1.5℃阈值的背景下,巴西COP30的成果将直接决定未来十年气候行动的成败。站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未来十年”的起点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一的清洁发电,并不足以构建一个稳定、可靠、有韧性的零碳能源体系。

  太阳东升西落,风光有间歇之时,大家必须正视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挑战。李振国在演讲中表示,我们坚信到2050年,通过光伏、储能与氢能三大支柱的深度融合,必将构建一个能源自我更新、互联共荣的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无限可再生”(Renewable Infinity)。

  此刻,气候变化的警钟愈发急促。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与地理分布不均,已引发极端天气频发、资源争夺加剧、地缘政治动荡等系统性危机。这种不可持续的能源模式,正在挑战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底线。而“超越光伏”这一理念代表着隆基对能源系统整体性的深刻认知。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支撑全球零碳愿景,而“光伏+储能+氢能”的多元协同则成为构建韧性能源体系的关键。

  能源转型是实现“2050净零排放”目标的核心路径,但全球能源系统正面临严峻的“三重困境”: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源公平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目前全球70%的能源体系虽已作出碳中和承诺,但破解这个三维难题,仍需我们共同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在净零排放情景下,清洁能源将在203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来源。可再生能源正以每年3%的增速快速发展,其中光伏和风电已成为引领这场变革的主力军。这预示着能源发展范式正在从“资源稀缺”向“可再生无限”的历史性转变。破解能源三重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光伏、储能与氢能的三元循环体系。这三者协同共生,将创造出一个能源自我再生、系统互联、永续发展的新范式——这正是"Renewable Infinity"的精髓所在。

  李振国表示,隆基的愿景是超越单一的光伏发电,构建一个深度融合的绿色能源生态系统。通过绿色电力、储能系统和氢能生产的有机衔接,实现发电、储电、用电全链条的清洁能源覆盖,构建真正普惠可达的清洁能源生态。

  而实现这一愿景主要依托于三大技术支柱。首先,光伏产业正迈向普惠与智慧的新阶段。光伏应用将突破传统电站和屋顶的局限,无缝融入建筑立面、交通基础设施和移动载体。新一代BC电池技术将持续提升转换效率、降低发电成本,而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能源资产的智能管理和电网的柔性接入。其次,储能系统是实现24/7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关键支撑。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电网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储能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100GWh,成为构建韧性电网的核心基石。最后,绿色氢能是完成深度脱碳的终极解决方案。在工业、航空、海运等难以直接电气化的领域,绿色氢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电解槽产能正在快速提升,氢能将在工业流程、重型运输、能源储备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

  李振国表示,隆基为实现“无限可再生”的愿景,提出了六大指导原则:“创新即再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的持续迭代重生;“可再生即无限”——构建类自然生态的能源循环系统;“系统共融”——实现光、储、氢三大要素的协同发展;“数智驱动”——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能源系统;“开放共创”——汇聚全球伙伴共建能源生态;“普惠共享”——确保清洁能源惠及每个国家和个体。

  隆基郑重承诺,将引领全球迈向“超越光伏”的能源新时代。在生态层面,能源将实现系统内循环,而非向地球索取;在社会层面,清洁能源将成为基本人权,而非特权象征;在文明层面,能源安全将建立在系统自足的基础上,能源文化将从“索取”彻底转向“再生”。让我们携手共进,“超越光伏,共同构建一个坚韧的零碳世界”。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