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行业访谈

“场景化创新”是工商业储能发展更优解

2025-04-18 16:40:17 来源:中国能源报 记者卢奇秀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随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136号文)的出台,明确“不得强制要求新建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逻辑正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化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因灵活的应用场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工商业储能作为市场化探索的先行阵地,或率先迎来价值重估——峰谷套利、容量管理、需求响应的长期套利空间如何?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未来中找到确定性机遇?

  “场景化能力是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所在。”近日,阳光电源工商业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曹伟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工商业储能场景复杂、应用模式多样,需要构建与光伏、充电桩等产品的深度耦合能力。而传统采用多品牌拼凑方案往往面临系统兼容性差、运维协同能力不足等挑战。阳光电源通过打造“三位一体”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依托全栈技术、产业生态整合能力及全球化服务能力,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出发,切实推动储能价值持续提升。

  政策导向:从“可选”过渡到“必选”

  不同于源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主要负荷是满足工商业内部电力需求,实现光伏发电最大化自发自用或峰谷价差套利。其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工业园区、商业中心、数据中心、通信基站、行政大楼、医院、住宅等。

  2023年是我国工商业储能的发展元年,这一储能细分市场迎来快速增长,全国新增装机4.72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00%。2024年,新增装机容量约8.2吉瓦时,同比增长72%,尽管市场仍然保持正增长,但规模和增速不及行业预期。

  “去年地方峰谷电价政策频繁调整,市场观望情绪浓厚——许多客户因担忧电价差收窄或暂缓投资决策。”曹伟表示,当前市场对工商业储能的多元价值认知仍不充分,行业过度聚焦于峰谷套利这一单一场景,而忽视了其在需求响应、容量支撑、新能源消纳等维度的潜在价值,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工商业储能将从“可选配置”转向“必要基础设施”。这一趋势在两类典型区域尤为突出:高电价差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峰谷价差大于0.9元/千瓦时,储能经济性显著,用户主动配储意愿较高;山东、宁夏等高新能源渗透地区,需要配置储能提供动态无功支撑、谐波治理等辅助功能,缓解新能源规模并网带来的电网波动。曹伟判断,工商业储能正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8年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装机量有望突破48吉瓦时。

  曹伟指出,市场前景依然广阔,阳光电源提出工商业储能“场景化”解决方案理念,通过差异化产品矩阵精准匹配各类工商业需求:光储融合场景,255CS系列产品实现“交直双耦合”,既兼容现有光伏逆变器(交流耦合),又可搭载新一代hybrid光伏逆变器(直流耦合),实现新旧系统无缝衔接;大工业场景,835CS系列专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企业设计;分布式场景,支持100—5000千瓦时完整产品谱系。多场景、多元化的解决方案,确保每类工商业用户都能找到发展“最优解”。

  竞争焦点:从“价格”走向“价值”

  在经历了2024年末的短暂“翘尾”后,进入2025年以来,工商业储能系统价格再现持续下行趋势。

  “过去两年,工商业储能赛道涌入大量新玩家,市场高峰期单日新增企业数量突破150家,直接导致行业竞争‘白热化’。恶性‘价格战’下,部分企业为了保证中标以及市场占有率,标价竞标已击穿成本红线,后续为能够稍微盈利甚至保本,降级采用库存电芯、劣质器件,甚至器件简配、参数虚标等隐蔽手段来降低成本,致使系统关键性能指标严重缩水。”曹伟警告,如果放任这种现象继续蔓延,不仅将造成工程质量隐患,更将拖累全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曹伟认为,低价中标现象频频出现,究其根源是市场过度聚焦初始投资成本,而忽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作为典型的长周期资产,工商业储能电站的运营年限通常长达10年以上,若因低价竞争而牺牲产品质量,将直接影响项目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更多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进程的推进,其价值创造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简单的“充放电设施”升级为具有多重收益属性的“储能即服务”平台,这一演进使储能系统完成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质变,其商业价值通过峰谷套利、容量补偿、需求侧响应等多元化收益驱动持续释放。

  如何让储能产品更好地赋能用户?在曹伟看来,储能设备及技术是项目长期主义的基石。储能产品转换效率、在线率、可靠性、安全性是企业技术持续攻关的关键维度。阳光电源工商业储能产品的全天候系统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2—4个点,这意味着在100MWh装机规模的项目中,仅效率优势每年可为客户额外创造约400万元收益,相当于提升项目内部回报率(IRR)1.5—2个百分点。

  当前,工商业储能行业已进入深度整合期,技术薄弱、资金短期且缺乏全球化布局能力的企业正面临加速出局。阳光电源以技术差异化和模式创新为核心,推动工商业储能行业格局从低水平的“价格厮杀”转向高维度的“价值创造”。

  技术实力:从“基础功能”到“高价值能力”

  在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前景下,工商业储能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主动权?

  曹伟认为,企业必须夯实两大核心能力——构网技术和AI赋能。电力交易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收益”,这一过程正面临多重挑战:新能源出力波动带来供应不确定性、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性,以及实时平衡要求的响应高敏捷性。依靠传统人工操盘模式已难以应对这种复杂环境,比如,新能源出力波动与负荷突变要求毫秒级响应,人工策略调整延迟达分钟级;电网调度需实时处理气象、电价、负荷、设备状态等上万个变量,人工规则最多覆盖20%场景。AI技术正在突破传统电力交易“预测不准、决策不优、风险失控”的难题。随着电力市场复杂度指数级增长,AI将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生存刚需”——“可以说,未来3年内,不具备AI交易能力的企业将被迫退出主流市场。”

  据悉,阳光电源Power Bidder电力现货交易辅助决策系统, 基于海量电站运行数据、多维度AI算法、多种服务间智能调度决策,实现“预测—调度—交易”全流程智能化,年度平均电价预测准确率在90%。

  近年来,构网型储能技术在源、网侧加速推进示范应用。阳光电源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工商业侧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开创性地将构网技术延伸至分布式储能领域。依托其自主构建的仿真平台——覆盖单机及系统级全数字仿真实验能力和实际场站验证体系,可精准模拟各类复杂电网场景下构网型系统的稳态运行和暂态响应特性,有效解决高谐波、高电压波动等问题,能够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弱电网等复杂场景下自主建立并稳定电网电压和频率,提升供电质量与系统可靠性。 “通过AI加持的多种构网算法,系统可针对不同电网环境定制‘一网一策’解决方案,保障吉瓦级场站构网可靠性,为工商业储能创造持续增值空间。”曹伟称。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卢奇秀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