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2025年4月10-12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及展览会(ESIE 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本届峰会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展览面积16万平米,近800家参展商,吸引近10万名国内外专业观众莅临现场,官方线上直播观众超230万人次。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截至2024年底,国网经营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经达到5861万千瓦/13786万千瓦时(58.61GW/137.86GWh),应用场景以电源侧、电网侧为主,构网型新技术应用试点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一直致力于创新应用、调度运行等,积极服务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以下为致辞摘要: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双碳进程的加快,电力系统向着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快速演进,新型储能正成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催生能源新业态、抢占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国务院及多部委接连对新型储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政策部署,涵盖了发展规划、电价改革,示范应用等方向,加速了技术多元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我国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增长迅猛,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约2.3小时,装机规模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截至2024年底,国网经营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经达到5861万千瓦/13786万千瓦时(58.61GW/137.86GWh),应用场景以电源侧、电网侧为主,构网型新技术应用试点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一直致力于创新应用、调度运行等,积极服务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在拓展创新应用方面,国家电网牵头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及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等工作,与外部单位通力合作,加快成果产出、转化和落地应用,联合上下游单位在西藏开展了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工程的建设;在湖北、辽宁等地开展了新型储能电站黑启动试验,为电网应急管理水平及安全稳定能力等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在强化调度运行方面,2024年开展了新型储能的集中调度试验,国网经营区新型储能短时最大顶峰能力达到了3000万千瓦以上,检验了新型储能运行和可用的水平,同时推动西藏、甘肃、新疆等多省区实现新型储能的常态化调用。 在推进市场化建设方面,支撑22个省区出台了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规则,2024年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相关市场交易电量达到了71.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了2.7倍。 在健全管理体系方面,组织撰写了多项新型储能国家标准,推动江苏、安徽等20地出台储能参与两个细则的政策,印发并网及调度管理文件等相关文件,推动储能电站规范优质的接入电网。 未来国家电网公司将秉承开放合作的工作理念,持续开展新型储能创新能力的建设。 一是价值引导,推动健全新型储能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建设和政策机制的有效衔接,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主体参与市场,通过市场充分体现灵活调节资源调峰的价值,丰富市场品种,根据新型储能的作用兑现储能爬坡、惯量支撑的价值,逐步推动电源侧储能以独立市场身份参与市场化运作。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新型储能的安全水平。加强新型储能安全风险防范,健全储能全生命周期安全质量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安全可控,深化对储能本体系统集成与装备、控制系统等全环节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及支撑能力。 三是急用先行,加快新型储能的标准修订。新型储能标准化工作点多面广,技术创新迭代迅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应综合考虑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应用需求、技术研究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推进。还要加强新型储能产业链环节标准的修制定工作,滚动修订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加强新型储能标准体系与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全面提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电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以创新为重,共同推进新型储能安全高质量发展,更好的发挥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