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
日前,储能与电力市场盘点了59家储能相关企业的2025年半年报(详见:2025H1半年报盘点),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储能业务正贡献着显著的业绩增量。 这一点在43家单独披露储能相关营收数据的企业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它们的储能业务不仅收入可观,其毛利率所体现的增长质量也同样出色。 超半数(22家)储能业务营收实现正增长(另有12家未披露储能业务增速); 超四分之三(34家)企业储能业务保持正毛利率(另有5家未披露储能业务毛利率); 其中,7家企业储能业务营收增速超过100%,8家企业储能相关业务毛利率超过30%。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亮眼业绩的背后,一些具体特点共同驱动了储能业绩增长: 储能盈利能力突破,推动业务结构优化; 主业与储能相互赋能,共筑全新增长曲线; 储能海外加速布局,开启成长新空间。 上述特征清晰地表明,储能业务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补充,而已成为驱动新能源企业迈向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以及决定新能源企业未来竞争格局的战略支柱。 储能盈利能力突破,推动业务结构优化 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了43家单独披露储能营收数据的企业上半年的储能营收数据,我们发现,储能业务的盈利能力正持续向好。 一方面,这些企业的储能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正在稳步提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储能业务整体盈利水平也已领先于企业其他业务板块;同时,多家企业的储能营收占比也不断上升。储能业务正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多家企业储能相关业务毛利率高位,且仍在提升,明显优于其他业务板块 43家企业中,34家企业储能相关业务保持正毛利率。其中,17家企业的储能相关毛利率超20%,8家企业储能相关业务毛利率超过30%。而同时,多家企业的储能相关业务毛利率仍在持续提升。 2025年上半年,天能股份、科陆电子、上能电气、科士达、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天合光能、许继电气、星云股份、金盘科技、阿特斯11家企业的储能业务毛利率,均较2024年有所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注:另有15家企业因口径或数据披露原因未能统计)。 其中,阳光电源储能相关业务毛利率39.2%,在2024年36.69%的高位水平上继续提升;科陆电子、上能电气2025上半年储能相关业务的毛利率相较于2024年,均上升了5个百分点以上;天能股份储能毛利率明显改善,从-30.71%上升至-2.75%,尽管该公司仍有待突破“盈利临界点”,但储能业务毛利率的改善,或将有效地解决其亏损问题。 另外,与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相比,一些企业储能产品的毛利率也超过了公司整体毛利率,盈利水平也处于公司内各业务板块中的领先地位。 统计显示,阿特斯、南都电源等14家企业2025年上半年的储能业务毛利率均已超越公司整体毛利率(5家企业因口径或数据披露原因未能统计)。其中,阿特斯、南都电源、东方日升、天合光能的储能相关业务毛利率更是高出整体业务毛利率10-19个百分点,显示出明确的盈利优势。 储能业务营收比重增加,储能业务重要性增强 在储能毛利率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多家企业的储能业务营收在总营收中的比重也不断在上升。 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占比40.89%,超过其传统业务,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智光电气2025年上半年储能营收约10.6亿元,已接近其2024全年储能业务营收,营收占比也较2024年上升了近24个百分点;易事特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5.23亿元,已超过了2024年全年储能业务营收,营收占比较2024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 储能盈利能力增强,储能营收增加,储能业务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实现快速成长。而这,也有可能进一步带动这些企业加大储能领域的资源投入,储能板块不仅是新的增长点,更是强劲的“增长引擎”。 使储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甚至超越主营业务,对于部分主营业务承压的企业而言,或还将起到抗周期波动、保增长的支点作用。 主业与储能相互赋能,共筑全新增长曲线 除海博思创、派能科技等主营业务即为储能系统集成的企业外,众多来自传统光伏、风电及电气设备领域的企业,也成为储能业务的重点布局者。这些企业正依托其既有的制造、技术与渠道基础,主业与储能相互赋能,加速推进储能业务布局。 阳光电源、天合光能、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出货,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19.5GWh,较去年同期上涨150%,并直接推动该业务收入超越传统主业,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收入增长引擎。这一结构性变化,也驱动着阳光电源将资源集中于储能这一关键赛道,进行全方位加码。 在产品层面,阳光电源保持了快速的迭代节奏,其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大储产品PowerTitan 3.0与工商储新品PowerStack 255CS,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发展潮流。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研发投入高达20.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为产品的成功推出与迭代提供了强力支撑。而在产能布局方面,阳光电源在国内已布局28GWh的储能系统产能。 另外,天合光能同样加码储能,截至9月份,其储能累计出货已超12GWh。在研发领域,天合光能完成了314Ah储能电芯的产业化开发与量产,并同步推进大容量587Ah电芯的研发,实现了电芯自供。基于技术积累,天合储能在大储产品领域持续发力:今年3月发布搭载自研314Ah电芯的Elementa 2 Pro;6月又推出Elementa 金刚3 7MWh+交直协同解决方案。而在产能布局上,天合光能滁州基地已形成12GWh电芯、6GWh PACK及16GWh系统集成的年产能力,为储能业务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产能保障。 明阳智能35kV高压级联储能系统今年年初下线,单机容量达GWh级,其高压级联储能系统中涉及的PCS、BMS、EMS三电系统核心技术均由明阳集团自主研发。明阳智能在公告中也透露,坚定实施“风光储氢燃”一体化战略,其子公司也拥有PCS、BMS、EMS、风 /液冷电池PACK等核心产品。 金风科技在半年报中透露,2025年上半年其国内储能新增订单量同比增长99%,海外储能产品GoldBlock L200、GoldBlock L700签单及出货均有突破。其PCS仿真建模成果通过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审核,并具备向部分海外电网延伸的实力。 此外,像未上市的远景能源,以智能风电起家,如今也在储能领域获得不错的成绩,并且在向行业头部进发。今年上半年其发布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系统EN 8 Pro8MWh+系统、最近发布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等,包括今年对其储能系统进行的大规模火烧测试等动作,都彰显了其着重发展储能业务的雄心。 总体来看,无论是光伏、风电,还是电气设备与关键部件领域的企业,均在加速“主业+储能”的双轮驱动布局。其目标不仅是让储能成为新的增长点,更是要实现主业与储能的深度协同与相互赋能,从而共筑一条更具韧性和潜力的全新增长曲线。 储能海外加速布局,开启成长新空间 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2025年1-9月,中国企业海外储能相关签约(含订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等)累计超过189份,规模超19GW/208GWh(可参考文章:2025年1-9月储能出海潮)。 其中一些头部企业表现突出,像宁德时代签约海外储能项目规模56.23GWh、比亚迪签约21.4GWh、海辰储能签约13.57GWh、阳光电源获得斩获超9.4GWh的海外储能合作等,而天合储能也实现了单体容量1.2GWh的储能项目的储能产品顺利出货。这些规模可观的海外储能订单,为企业业绩提供了强劲支撑。 另外,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的储能企业也在加速出海。例如海博思创采用“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的策略,推动海外业务开展。2025年上半年,其已在欧洲、 北美、亚太等地区形成销售和服务网络;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如欧洲大型储能项目开发商Repono、新加坡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商Alpina,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海博思创将与前者在2027年前共同推进1.4GWh电网级储能项目,为后者在2025至2027年提供5000套充储一体机等。 更有利用海外储能业务实现逆风翻盘的案例,科陆电子2025半年报中透露营收增长原因为海外储能订单陆续交付,实现了扭亏为盈。其储能业务也借此机会,首次超过智能电网成为第一大业务。此前科陆电子在2023年债务重组期间,就明确将海外储能作为核心发展方向,提前锁定了欧洲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如今,科陆电子储能业务已经布局美洲、欧洲、中东非等地,新开拓希腊、捷克、波兰等市场;另外在印度尼西亚正在建设储能生产基地,规划产能3GWh,预计2026年投产。在储能业务和产能上,其进行全球化布局的策略已见成效。 此外还有很多企业海外储能业务稳步推进。晶科能源旗下的晶科储能,在今年6月份与希腊Metlen集团在雅典签署框架协议,确立电网侧储能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智利和欧洲市场部署超3GWh储能项目。基于此合作,晶科储能正在智利推进的1.6GWh的项目,供应其G2 5MWh储能系统,预计今年内完成交付。就在10月,晶科能源又宣布完成为雅典国际机场定制、标称容量为123.8MWh的储能系统的全部交付工作,该全球机场领域最大的光伏-储能自发自用项目之一也即将完成建设。 2025上半年,南都电源在国外的电池产品营收7.8亿元,国外电池产品毛利率达28.92%,国外电池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7.64%。从其海外订单来看,其近期签下印度1.4GWh储能项目、英国230MWh储能项目、希腊130MWh独立储能项目,另外南都电源还在北美的数据中心终端有多家美国互联网头部厂家客户,预期明年数据中心锂电营收会比今年翻倍增长,可见其海外储能前景也非常明朗。 中国企业的储能出海,正在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本地化生产、技术合作、系统集成等更深层次的运营合作转变。海外市场也不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订单规模,更成为推动业务结构优化、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总体来看,新能源企业正从技术研发、产品迭代、资本投入与出海布局等多维度,全力加速储能业务的战略落地。储能,已经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结构性变量——它既重构着企业的收入来源,也推动盈利模式从单一制造向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升级。 与此同时,AI数据中心爆发、固态电池突破等外部趋势,正与储能形成紧密的技术共生与市场联动,进一步拓宽其成长边界。在可见的未来,随着技术持续成熟与全球能源转型深化,储能将不再只是新能源图谱中的一环,更可真正成长为支撑企业增长、驱动产业进化的核心引擎。 |
上一篇:AI 贯穿全周期!内蒙古最大构网储能电站如何实现收益最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